- N +

线香一件代发? 一件代发香烟?

神秘的厦门丧葬习俗

移厅移厅,也称“搬铺”。家中亲人病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50岁以上老人或父母,就要移榻祖公厅(正厅)边,正厅、正寝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一种礼遇,俗称“寿终正寝”。用两板凳和3块(也有4块)床板或门板搭起“水床”,也称“过身床”。

厦门的丧葬习俗独具特色,充满了神秘色彩。首先,移厅环节,俗称“搬铺”,是家中亲人病危时开始准备丧事的仪式。家属需将病危者移至正厅或偏房,并为其穿上寿衣。这一过程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对其家族的一种礼遇。接下来是初丧阶段,当病危者断气后,家属会设灵堂、报丧,并换上麻衣孝服,以示哀悼。

在守灵期间,家中设立灵堂,死者脸部通常覆盖白布或被单,脚后摆放象征子孙繁衍的“脚尾饭”,包含一碗米饭和一颗熟鸭蛋,寓意深厚。入殓前,和尚会诵读“往生咒”,这是厦门丧葬习俗中的一项保留。随后的“手尾钱”环节,是将死者身上的钱按照家庭成员关系公平分配,体现了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爱。

线香一件代发? 一件代发香烟?

厦门传统习俗中,红纸与红色被视为吉祥的象征。门联、请柬、礼品包装以及婚礼车辆使用红色,而丧事则用红布挂于门前。黑色、白色及蓝色则代表着庄重和哀思。厦门人喜爱种植花草,无论是自家种植的盆栽还是在市面购买的鲜花,都用来装饰客厅和卧室。

厦门民俗中,服饰方面有着诸多禁忌。在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人们忌穿纯白或纯黑的衣服,认为这不吉利。相反,在参加丧葬或服丧期间,则禁止穿红装、彩服或花衣裳,否则会被众人谴责。穿披麻带孝的服装者,也不宜随意出入他人的住宅。

厦门丧葬习俗在外去世的人能回家吗

厦门风俗,死者在外属于非善终者,如溺水而死,野外吊死或车马横祸而死,则死尸不能抬入大厅停放,只能放于檐下或柴草间,或在外另搭丧棚,丧事一般从简。初丧病危者断气死亡,也称“过身”开始,进入初丧。届时要设灵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称“灵棚”。

去世前,家人会为他们穿上寿衣,而对于意外身亡者,特殊风俗规定尸体不能进入正厅,丧事处理会更为简单。在守灵期间,家中设立灵堂,死者脸部通常覆盖白布或被单,脚后摆放象征子孙繁衍的“脚尾饭”,包含一碗米饭和一颗熟鸭蛋,寓意深厚。入殓前,和尚会诵读“往生咒”,这是厦门丧葬习俗中的一项保留。

最后,“拾骨”环节通常在死者葬后3年或5年、7年的清明节前后进行。死者亲属会请土工掘坟开棺,将尸骨捡出整理曝晒后重新安葬于新穴或合葬在他穴中。这些复杂的丧葬习俗不仅体现了厦门人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厦门办理丧事,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初步准备与咨询 咨询当地殡仪馆:首先,应联系厦门当地的殡仪馆,了解办丧事所需的具体流程和准备事项,如寿衣、香烛、灵位等的购置要求。同时,记录遗体接运的热线电话以备不时之需。

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但仍保留迎娶、设宴请客、闹洞房等习俗。生日寿辰: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有送礼、设筵回礼等习俗。生儿育女:视为大喜事,有“三朝”、“弥月”等习俗。丧葬:废土葬为火葬,由殡葬管理所料理。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